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细心的你有没有发现,滴落的蜂蜜也可以变成一条“绳子”?当蜂蜜从一定的高处落下,会自动绕圈,层层盘绕形成小山式,或者像丝绸一样一匹一匹堆叠起来。
“卷绳效应”
其实,在上世纪50年代末,美国人乔治巴恩斯和理查德伍德科克,就注意到了这个现象,并对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分析,还撰写了一篇论文,于是这个神奇的生活现象就有了自己的名字:“卷绳效应”,就是指流体落在固体平面上,形成螺旋堆叠形状的现象。
我们都知道,水是一种黏稠度很低的液体。分子与分子之间的吸引力不大,所以铺开的过程非常迅速,而蜂蜜分子间的吸引力较大,这使得刚触及平面的液体还没有来得及散开,新的液体又落了下来,如此一来,在液体堆积的部分,就形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圆柱形结构。在不同的高度圆柱受到的重力惯性力和黏滞力不同,呈现的弯曲状态也会有所差异。
当下落高度只有4~8mm时,黏滞力要远远大于重力和惯性力,这时“液绳”就像我们平时挤出的洗发水一样没有发生缠绕现象。
当高度升至1.5~7cm时,重力就开始成为影响因素,这时我们就可以将“液绳”分为上方较长的尾部和下方较短的缠绕部分。在尾部,重力与抵抗拉伸的黏滞力相平衡,而在盘绕部分,重力又与抵抗弯曲的黏滞力相平衡。
当高度在7~12cm时,“液绳”的尾部就开启了来回晃动的钟摆模式。
当高度大于15cm时,“液绳”的尾部与盘绕部分几乎垂直,蜂蜜会层层堆叠,这时在螺旋结构的内部惯性力已经完全平衡掉了抵抗弯曲的黏滞力。
因此,能决定卷绳效应的除了蜂蜜本身的黏稠性以外,还跟蜂蜜下坠时的高度、重力都有关,不同的高度下落,卷绳效应呈现出大不相同的形状,可能是花瓣形也可能是折叠形或八字形。
原标题:《蜂蜜从一定的高度落下后“绕圈”的秘密》